【营养科普】如何科学喂养婴幼儿

作者: 来源: 录入者:拉斯维加斯357官网 发布时间:2025年03月04日 点击数:

1~12个月为婴儿期,涵盖新生儿期(断脐至生后28天)。婴幼儿期良好的营养,不仅是体格和智力发育的基石,更是预防成年慢性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、冠心病的保障。鉴于婴幼儿期生长迅猛,对营养素的需求极高,且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,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有限,因此,科学喂养以保障婴幼儿的健康成长显得尤为重要。

一、婴儿发育特点

(一)体格发育:

1. 前6个月的婴儿,体重平均每月增长0.6kg,在头4至6个月时体重增至出生时的2倍。后6个月平均每月增长0.5kg。婴儿体重可按以下公式估算:

- 前半岁体重(kg) = 出生体重 + 月龄 × 0.6

- 后半岁体重(kg) = 出生体重 + 3.6 + (月龄 - 6) × 0.5

2. 足月新生儿平均身长为50cm。在1岁时增长约50%,达到75cm。

3. 头围和胸围:

- 头围反映脑及颅骨的发育状况。

- 胸围是衡量胸廓及胸肌发育程度的重要指标。

(二) 消化系统发育

新生儿的消化器官发育尚未成熟,功能亦未健全。

1. 新生儿的胃容量较小,胃贲门的括约肌较为薄弱,而幽门部肌肉相对紧张,因此在吸饱奶后受到振动时,容易导致胃中奶液溢出或呕吐。胃蛋白酶的活力较弱,凝乳酶和脂肪酶含量较少,使得消化能力受限,胃排空时间延长。

2. 新生儿的小肠消化吸收功能尚不完善,消化酶的活力相对较差。肝脏分泌的胆盐较少,导致脂肪的消化与吸收能力较弱。

二、婴儿的营养需求

正常母乳的营养构成及营养素含量是最适宜婴儿需求的食品。

(一) 能量需求

婴儿的能量需求包括基础代谢、体力活动、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、能量储存、排泄耗能,以及生长发育所需。能量的总需求应根据年龄、体重及发育速度来估算。我国营养学会建议,0~12个月婴儿的能量摄入量为95kcal/(kg·d)。初生儿第1周时约为60kcal/(kg·d),第2、第3周时约需100kcal/(kg·d),第2~6个月时约需110~120kcal/(kg·d),6~12个月时约需100kcal/(kg·d)。

(二) 宏量营养素

1. 蛋白质

婴儿生长迅速,不仅蛋白质的量按每单位体重计大于成人,且需更多优质蛋白质。人乳中必需氨基酸的比例最适合婴儿生长需求。对于蛋白质的需要量,人乳喂养的婴儿每日需2.0g/kg,牛乳喂养者为3.5g/kg,大豆或谷类蛋白供应时为4.0g/kg。

2. 脂肪

0~6月龄的婴儿,若每日摄入人乳800ml,可获得脂肪27.7g,占总能量的47%。我国营养学会推荐脂肪摄入量为总能量的45%~50%。每100kcal婴儿食品应含脂肪不少于3.8g,且不多于6g(能量比30%~54%)。6个月后,虽添加一些辅助食品,但仍以奶类食品为主,脂肪提供的能量比依然较高,推荐脂肪摄入量占总能量比约为35%~40%。n-6系列亚油酸及其代谢产物对婴儿神经、智力及认知功能发育有促进作用。参照母乳中的含量,推荐婴儿亚油酸提供的能量不低于膳食总能量的3%。

3、碳水化合物:婴儿所需的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应占总能量的30%~60%。人乳喂养的婴儿平均每日摄入量约为12g/kg(供能比约37%),而人工喂养的婴儿摄入量略高(约40%~50%)。4个月以下的婴儿消化淀粉的能力尚未成熟,但其乳糖酶活性却高于成人。4个月以后的婴儿,能够较好地消化淀粉类食品。若婴儿食物中碳水化合物含量过高,则会在肠内经细菌发酵,产生酸和气体,并刺激肠蠕动,引发腹泻。若蛋白质供给不足,则可能导致虚胖和水肿,进而引发营养不良。

(三) 微量营养素

1、矿物质:

(1) 钙:人乳中钙的吸收率较高,出生后前6个月全母乳喂养的婴儿通常不会出现明显的缺钙现象。尽管牛乳中的钙含量是母乳的2~3倍,但其钙磷比例并不适合婴儿需求,且吸收率较低。婴儿钙的适宜摄入量在6个月前为300mg/d,6个月后为400mg/d。

(2) 铁:母乳在1~3个月时的铁含量为0.6~0.8mg/L,4~6个月时约为0.5~0.7mg/L。牛乳中的铁含量约为0.45mg/L,低于母乳,且吸收率也远低于人乳。婴儿在4~5个月后急需从膳食中补充铁,如通过强化铁的配方奶、米粉、肝泥及蛋黄等食物。我国推荐6月龄以上婴儿每日铁的适宜摄入量为10mg。

(3) 锌:母乳喂养的婴儿在前几个月内可利用体内储存的锌,通常不会出现缺乏现象,但在4~5个月后也需要从膳食中补充锌。肝泥、蛋黄、婴儿配方食品是较好的锌来源。我国推荐0~6月龄婴儿锌的RNI为1.5mg/d,6月龄以上为8mg/d。

(4) 碘:婴儿期碘缺乏可导致以智力低下、体格发育迟缓等为主要特征的不可逆性智力损害。因此,孕妇和乳母应食用碘强化食品,以预防新生儿及婴儿出现碘缺乏病。

其他矿物质,如钾、钠、镁、铜、氯、硫及其他微量元素,也是机体生长发育所必需的,但母乳及牛奶喂养的健康婴儿通常不易缺乏这些矿物质。

2、维生素:

膳食均衡的乳母,其乳汁中的维生素一般能满足婴儿的需要。用非婴儿配方奶喂养婴儿时,则应注意补充各种维生素。

(1)维生素A:用母乳喂养的婴儿一般不需额外补充。牛乳中的维生素A仅为母乳含量的一半。用牛乳喂养的婴儿需要额外补充大约150~200ug/d维生素A。补充维生素A时应适量,过量补充会导致维生素A中毒。出现呕吐、昏睡、头痛、骨痛、皮疹等症状。

(2)维生素D:人乳及牛乳中的维生素D含量均较低,从出生2周到1岁半之内都应添加维生素D。婴儿每天维生素D的参考摄入量为10ng(400IU)。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较少,给婴儿适量补充富含维生素D的鱼肝油或维生素D制剂及适当晒太阳,可以预防维生素D缺乏所致的佝偻病。

(3)维生素E:维生素E缺乏可引起溶血性贫血、血小板增加、及硬肿症。我国2000年修订的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中婴儿的维生素E适宜摄入量为3mg维生素E当量/d。膳食中不饱和肪酸增加时,维生素E的需要量也增加。人乳初乳维生素E含量为14.8mg/L,过渡乳和成熟乳分别含8.9mg/L和2.6mg/L。牛乳中维生素E含量远低于人乳,约0.6mg/L。

(4)维生素K:新生儿肠道内正常菌群尚未建立,肠道细菌合成维生素K较少,容易发生维生素K缺乏症(出血)。母乳喂养的新生儿较牛乳或配方食品喂养者更易出现出血性疾病。因此,对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出生初期要注射补充维生素K。长期使用抗生素时,应注意补充维生素K。

(5)维生素C:母乳喂养的婴儿可从乳汁获得足量的维生素C。牛乳中维生素C的含量仅为母乳的1/4(约11mg/L),又在煮沸过程中有所损失。因此,纯牛乳喂养儿应及时补充富含维生素C的果汁如橙子、深绿色叶菜汁或维生素C制剂等。我国2000年制定的婴川维生素C的推荐摄入量为40~50mg/d。

供稿:刘璐

审核:贾洋洋

【字体: 】【收藏】【打印文章】【查看评论